第74集团军某旅探索机动式野外驻训模式——
多地域多类型驻训点交叉轮训
【资料图】
■解放军报记者 陈典宏
通讯员 龙轩磊 陈 喆
野战通信台站开设与构工伪装。(蔡凯 摄)
热浪翻滚,沙场砺兵。盛夏时节,野外驻训场,第74集团军某旅三级军士长王福雷眉头紧锁,双眼紧盯笔记本上记录的新装备实装操作出现的问题,思考解决方案。
虽是官兵公认的技术“大拿”,王福雷仍感到压力很大。他坦言:“今年野外驻训受领的是全新任务,加上高温高湿的环境,训练难度倍增,对人员和装备都是新的考验。”
猛虎豺狼逼出好猎手,驻训练兵就要避开“舒适区”。入夏以来,该旅精心筹划,依据不同地理环境、不同任务类型,兵分多路展开野外驻训。
“不断挺进陌生地域,就是为了锤炼官兵在不同环境下遂行多样化作战任务的能力。”该旅作训科科长王刚介绍,以往部队野外驻训大多集中在一个点位,单一固定的驻训方式,一度影响了实战化练兵质效。
此前的一次实兵对抗演练中,该旅官兵跨区机动至某陌生山林地域,由于缺乏经验,在信息通信、山路机动、后勤保障等方面暴露出不少问题,影响了演练顺利进行。复盘总结中,该旅党委认为,实战化训练的深入推进,要求用好野外驻训契机拓展训练空间与训练内容,练就遂行多样化任务的全域作战能力。
近年来,该旅积极协调参与多样化任务,通过建模论证、细致调研、周密勘察等方式,先后开辟出近10个不同地域的新驻训点,并通过分批转场、交叉轮训等机制,让官兵离开熟悉的驻训环境,接受海滨、山林、戈壁等不同类型战场环境的实战锤炼,锻造多能精兵。
为使官兵掌握某一战场环境的作战特点,提升训练质效,该旅各分队在某一地域驻训期间,除完成本阶段规定的技战术课目训练外,还针对驻训环境和任务设计的重难点内容进行专项研练,相关组训方式、考核标准都被列入考核计划,只有考核通过才能进行转场。
“今天是‘大潮汐’,海水涨幅和时间有所不同,通信台站必须做到迅速撤收。”在某沿海驻训点,该旅某通信连指导员张建龙说。
“此前,驻训地域靠近城郊工业区,我们研练的重点就放在应对复杂电磁干扰、城镇地域台站开设等难题上。”张建龙介绍,进入沿海驻训点,训练重点迅速转向复杂气象水文条件下的通信保障,通过机动式野外驻训,他们总结出区域转换过程中快速适应的经验方法。
像打仗一样训练,该旅不断提升野外驻训实战化水平。趁着高温天气,他们即将调整编组转入到新场区展开演练,以检验驻训成果、锤炼实战效能。该旅领导介绍,在机动式野外驻训模式下,官兵不断向陌生环境发起挑战,总结梳理出一批多兵种专业在多类战场环境中的作战经验。
短评
多“炉”淬火锻精兵
■沈长征
《孙子兵法》“九地篇”中,将作战地域划分为散地、轻地、交地等九种类型,认为军队只有掌握不同环境下的作战方法,才能有效展开作战行动。一支部队如果只会在“散地”即自己熟悉的地域练兵、用兵,而不善驰骋“九地”,不深入各种复杂陌生地域练就“十八般武艺”,就难以实施全域作战。
实战化训练是未来战争的预实践。仗怎么打,兵就怎么练。战训耦合就在于拉近训练场到战场的距离,把训练不断融入实战。有的官兵在熟悉的环境中把本领练到极致,遇到陌生的环境与任务却“措手不及”,本质还是没能脱离训练“舒适区”,导致作战能力不够全面。未来战场充满诸多未知与艰险,若不在训练时将部队拉到不同类型陌生环境中摔打磨砺,就难以锻造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。
当前,战争形态与作战方式加速演变,对部队全域多能作战能力提出更高要求。目前正值部队驻训练兵“黄金期”,各部队应以使命任务为牵引,引导官兵不断走出训练“舒适区”,在陌生地域、复杂环境等多“炉”淬火,全方位提升官兵驰骋“九地”的战场适应能力,才能在未来战争中临危不乱、处变不惊。